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爱情是怎样的?
纳兰性德,字容若,满洲人,清朝初年著名的词人。他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,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五女爱新觉罗氏。
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,文武兼修,十七岁入国子监,十八岁考中举人,次年成为贡士。后担任康熙殿前一品侍卫。
纳兰性德虽一生行走仕途,却一生为情所累;追求真挚永恒的情感,却屡遭命运打击。他的一生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,其中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”成为千古名句。而他一生情路坎坷,尤其是他跟卢氏的爱情更让世人唏嘘不已。因为仅仅三年的时间,他们就红桥梦断,阴阳两隔。
今天,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纳兰性德与卢氏情深缘浅的爱情。
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他娶她进门。
纳兰性德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。表妹在十七岁这年,成为***待选的秀女,这段隐秘的爱恋便这样被埋藏在了街角,老死在了曾经的时光里。
纳兰的父亲明珠,在考虑儿子的婚事的时候,最多的是考虑要为自己的家族,寻觅一位最得力的政治伙伴,于是,门第与规则就成为明珠大人的首要考虑因素。
当时,两广总督卢兴祖是清初四大辅臣苏克萨哈的部下,在官场一路平步青云。在康熙登基初年,鳌拜横行朝纲,不顾康熙的反对,执意将苏克萨哈绞死,苏的子孙也因此获罪。卢兴祖为了明哲保身,以无能平定盗贼为由自请罢官,离开官场,回到北京。他的女儿也随家眷一起迁居京城。
古人对婚嫁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,除了门当户对,还有着“嫁女必胜吾家,娶妇必不若吾家”的基本原则。卢兴祖虽然遭贬,但是卢家仍是官宦之家,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遭遇而没落。而卢兴祖与明珠私交也较好。
卢兴祖的女儿,就这样被选为纳兰性德的妻子。他们都没有来得及见上一面,就被命运牢牢地绑在了一起。纳兰觉得这场婚姻对他来说,只是一场不知罪名的判决。若得一可心之人,便被判入幸福的天堂;若得一无趣的木偶人,人生将如一潭死水。
二十岁的纳兰性德,根本还没尝到爱情的滋味,就先付出了婚姻的承诺,并把自己卷入到一场终久避不开的利益漩涡中。
新婚,本来是充满期待,纳兰的心里却充满了忐忑。
走进婚姻,恋爱才开始。他的一切,她都懂。
洞房花烛夜,纳兰屏住呼吸,用秤杆挑开盖头。
一见倾心的感觉就是如此吧?眼前这个十八岁的汉族女子,长得粉面桃腮,温婉可人。而恰是一低头的温柔,令纳兰怦然心动,这是一种久违的温暖。不由自主地,微笑浮上了他的嘴角。
纳兰第一次觉得权力、地位和家族利益之间的交易与联合,也不像看起来那样***和残忍。至少这场交易为他换得一位可心的汉家女子,做今生今世的爱人。
他抛弃了政治联姻的鄙夷和愤怒,用尽世间最美好的意象,来记叙这段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。
尽管卢氏并不是倾国倾城,但是她有自己独特的美。至少,她在纳兰心里是无双的。
一次大雨,纳兰在书房看书,却久久不见卢氏,四处遍寻不见,突然看见她在后院撑着两把伞,一把遮着自己,一把遮着刚开的荷花。原来她是怕雨水淋坏了娇嫩的花朵,充满怜惜地当起了“护花使者”。其善良、可爱尽显。
纳兰看书时,卢氏总是提前进书房帮他收拾桌子,摆上纳兰喜欢的瓜果。而四目相对时,莞尔一笑中,尽是柔情与蜜意。
这一年,纳兰二十二岁,不负众望成为康熙帝钦点进士。终于如愿以偿,却被闲置在家,未授予任何官职。纳兰焚香***,夜读诗书,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。他常夜半辗转难眠;于无人处轻轻地叹息;书读半晌后突然呆立。纳兰的踌躇,她尽收眼底。而她,则像一朵温润的解语花。他安静读书或者沉默时,她懂事地自顾忙自己的事。在他将目光投入她时,她又面带微笑,与之交谈,抚慰他的心灵。
天人永隔,她成为他心口永远的朱砂痣。
不管是来自富贵乡还是贫贱地,无数女性长眠在生孩子这一鬼门关。她们用生命换来新生命的诞生,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。
康熙十六年,纳兰与卢氏的孩子出生了。卢氏在产后一直被疾病纠缠着,她的面容迅速削瘦下去,面色也变得苍白。而郎中的诊断书赫然在目,或许,卢氏只能陪伴他走这么远。
孩子三天时,纳兰聚齐了亲朋好友,热热闹闹地为孩子举办了“洗三礼”,迎接这个被期待已久的小生命。
可叹的是,半个月后,卢氏去世后的三天,纳兰又要亲自为她“送三”。这一迎一送,来往的几乎是相同的亲朋好友,但是却事关人的生与死,完全是冰火两重天。
命运何其残忍!它给予纳兰所谓的幸福,不过只是为悲剧揭幕制造了可供破坏的素材,不过是通过对比使眼前的不幸更加撕心裂肺。
他心灰意冷时,她在;他报国无门时,她也在。不仅是因为纳兰是她的夫、她的天,还因为卢氏懂得这个贵公子心底的寂寞。
不久前他们还在焚香***、试品新茗,如今却阴阳两隔。
这种生死离别的愁绪,浓得化不开。并从此萦绕终生。
“人到情多情转薄,而今真个悔多情”。他悔当初的多情,如果可以少一分感情,那便是少一分牵挂。也不至于而今时过境迁,依然是“又到断肠回首处,泪偷零”。
一首《浣溪沙》,更是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怀念:
谁念西风独自凉。萧萧黄叶闭疏窗。沉思往事细思量。
被酒莫醒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。当时只道是寻常。
尤其是“当时只道是寻常”这一句,道出了许多人的心殇。或许,在拥有平凡的生活时,我们不知道那就是幸福,而在失去这些时,才知道这些是最应该存进生命中的珍贵的记忆。
后来,在父亲的强行安排下,纳兰迎娶了官氏;再后来,江南才女沈宛走进纳兰的世界,无奈终因出身平凡,被明珠拒之门外。而纳兰因为感情屡屡受挫,又加上寒疾发作,年仅31岁就离开人世。
纵观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爱情,他们从遵从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政治联姻,再到两情相悦、举案齐眉的默契,可以说,他们的爱情是一幅低开高走的K线图。但是,或许是老天也嫉妒他们的幸福,三年后,卢氏生下他们爱的结晶,却因此葬送了自己的生命。
或许世间最残酷的爱情,不是我爱你,你却不知道,而是处于进行时的幸福却戛然而止,而且天人永隔。纳兰性德与卢氏,便是如此!
有书君语: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***了啦。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,免费领取。从认知思维、情感故事、工具方法,人文社科,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***。
活动参与方式:私信回复“***”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。限时***,先到先得哦~
卢氏父亲卢兴祖,汉军镶白旗人,任两广总督。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只是政治产物;京官与地方官结亲是官员结亲的理想模式一个是中央要员,一个是封疆大吏,朝中有人好做官,地方有人好办事。但二人婚后发现彼此都有着惊人的相似:温柔,纯真,孩子气。
一次大雨,容若在书房看书却久久不见卢氏,四处遍寻不着,突然看见卢氏在后院撑着两把伞,一把遮自己,一把遮着刚开好的荷花。可见其可爱之处
两人从此深深爱着对方。容若看书的时候,卢氏总是提前进书房帮他收拾桌子,摆上容若喜欢瓜果。容若文学底蕴深厚,而卢氏也不是普通的女子所能比拟的。
卢氏曾经问容若:最悲伤的字是哪个?
容若不解
卢氏说:是“若”。凡“若”出现,皆是因为对某人某事无能为力。
可见卢氏的文学素养也是挺高的。容若后来的诗词里就出现过许多“若”字。最有名的莫过于:人生若只如初见。还有一次卢氏用颜色来评论容若的词,也十分有见解。具体的内容太多,我懒得打出来了,你可以加我,我直接告诉你。
容若和卢氏很幸福的生活,“忆得双文胧月下,小楼前后捉迷藏”,“忆得双文通内里,玉拢深处闻暗香”等等太多太多了,只说他一首《杂忆》中的一段吧
春葱背痒不禁爬,十指槮槮剥嫩芽。
忆得染将红爪甲,夜深偷捣凤仙花。
讲卢氏为自己搔背、用凤仙花染红指甲、用花灯小盏捕捉萤火虫的细节。幸福的生活永远是由幸福的细节组成的。
可幸福永远都是短暂的,或许这一对璧人幸福的让老天都嫉妒了吧!卢氏死于难产,这对容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,容若后期的词越来越悲伤了。
容若也写了许多纪念卢氏的词,我只挑一首代表作吧,
《浣溪沙》
谁念西风独自凉。萧萧黄叶闭疏窗。沉思往事细思量。
被酒莫醒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。当时只道是寻常。
尤其是“当时只道是寻常”这一句,道出了许多人的心殇。
纳兰性德正室夫人卢氏,祖籍永平、今河北省卢龙县,后家族人移居奉天,今辽宁省沈阳市,汉军旗籍,镶白旗人。卢氏的父亲卢兴祖,曾任大理寺少卿,也是清入关后培养的第一代文化人。于顺治三年(1646年)入国子监学习,毕业授为工部启心郎(后改称郎中),康熙四年(1665年)迁两广总督加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康熙六年(1667年)解职,不久去世。
“加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”之“加”,指没有实权的虚衔,实职就是两广总督。按照八旗制度的规定,解职后的官员应回归北京,因此他的女儿随家庭亲眷从广州来到北京。
卢氏生于北京,长于广州,十余岁时又回到北京,是《红楼梦》中的“林黛玉”一样的豪门女子经历,是读过诗书的。她与纳兰性德成婚时,父亲卢兴祖已去世五六年了。
婚后情感
从纳兰词中可以读出,纳兰性德心目中的卢氏是花容月貌,楚楚动人,是“一朵芙蓉着秋雨”(《减字木兰花》),虽“素末”没有留下文字作品记载,却也是知识涉猎广博于一般官宦家的小姐。
能与才华横溢的丈夫“赌书消得泼茶香”(《浣溪沙》)婚后生活如琴瑟之和,夫妻爱意笃深,浓情温婉,缠绵悱恻,哪怕只一日两日不见,也难舍难分。
如为妻子所写的《清平乐》一阙:“画屏无睡,雨点惊风碎。贪话零星兰焰坠,闲了半床红被。生来柳絮飘零,便教咒也无灵。待问归期还未,已看双睫盈盈。”
“画屏无睡”句化用温庭筠《池塘七夕》诗意:“香烛有花妨宿燕,画屏无睡待牵牛”。“兰熖”指古人用泽兰子炼制油脂兰膏,用以点燃照明的烛熖,也化用了黄子行《花心动·落梅》:“梦魂远,兰灯伴人易灭”。
词中写丈夫第二天要离开妻子出行,将别前夜窗外下起小雨,如泪洒被风吹碎而点点滴滴,凄然惊心;两人情不能舍,夜终烛尽,私语绵绵,冷落了半床红被。
向神灵祈祷无终无用,生命的飘零无着,不能自主的感叹和无奈,一齐涌上心头,梦魂已远,烛灯易灭; 当妻子欲问归期之时,已见泪眼盈莹,令人不忍相言,也无言以对。
更为可贵的,是纳兰性德视卢氏妻子为知己,如同《红楼梦》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,妻子宦海沉浮的家庭,给了深怀丧父之痛的她以更多的人间温情,灵魂相融的追求,而同样厌恶权门倾轧与仕途之争。
灵魂共鸣
这使纳兰性德对抗世俗社会压力的孤独的心,得到极大的慰籍,并永愿与爱妻过着“赌泼茶”,“巴山夜语”式的生活,永远躲避充满污浊的尘世。纳兰词中有这样一阙凄美悲壮的悼念亡妻的小令《荷叶杯》:
“知己一人谁是?已矣。赢得误他生。有情终古似无情,别语悔分明。 莫道芳时易度,朝暮。珍重好花天。为伊指点再来缘,疏雨洗遗钿。”
何为“知己”?知己不是知音,高过知音的层次。知音只是走入彼此的精神世界就好;而知己是用心倾听对方,默默会意于灵魂深处,如同人来人往、人山人海中幸然遇到另一个自己
这阙词石破惊天的第一句“知己一人谁是?”天问之后已答道:可惜可叹啊,她已离我而去。从来是多情好似无情,万分后悔临别之时的那些话,诉说得令人断肠。
在天上,爱妻托做明月,与梦中执手相见,向在人间的丈夫含泪倾诉,留下两句诗:“衔恨愿为天上月,年年犹得向郎圆。”纳兰性德心痛如斯,想到爱妻在人间时并不擅作诗词,不知天上人间何以得此诗句,灵魂相遇,感慨万千,这一天正是重阳节将至。
《沁园春》这阙词作于康熙十六年农历九月初六,此时卢氏已病逝三个多月。如果说上一阙《荷叶杯》从头至尾全在对爱妻说着情话,那么这一阙《沁园春》可视***妻对人间丈夫的深情告白:无奈含恨离别,可怜天上的月亮,一昔如环,昔昔都缺。但我愿作这一轮明月,每每争得月中如环时,许她一个圆满清洁。
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知己深情,似《红楼梦》中宝玉与黛玉的知己深情。“明珠家事纳兰词”与《红楼梦》的创作史有很深的渊源,不是强牵附会,有待“红学”与“兰学”并进的探讨究竟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卢氏县交通出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卢氏县交通出行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